一部一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一部一品
毛泽东诗词中的诗情与党史 ——内蒙古分公司开展特色“学党史”活动
发布时间:2021/05/26 17:47:12 来源: 点击次数:

“越学习毛主席诗词,越能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越能感受到伟大的中国民族精神,更加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5月24日,内蒙古分公司邀请退休老党员张国燕,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领略伟人的思想、回顾诗词背后的故事。

诗、史合一,毛泽东的个人诗兴,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他用诗词定格了一个个令中国人民铭刻于心的历史画面,写就了一部鲜活的中国革命史。张国燕按照时间脉络讲述如下:

《沁园春·长沙》

选择并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矢志不渝地探索救国救民之策。1925年秋,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在无限怅惘中,他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中国的命运究竟该由哪一个阶级来主宰?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倾情吟成《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迅速摆脱“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精神状态,“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个“酹”字,既是对革命英烈的深情祭奠,又是革命到底的慷慨壮行。“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反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写于193012月,蒋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1230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闻听前方捷报,毛主席喜形于色,遂在马背上吟成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写于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纠集二十万大军,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改变第一次大“围剿”中破产的“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向苏区步步进逼。毛泽东作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亲自指挥中央红军,“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先将红军主力集结隐蔽于吉安县东固一带,迫敌而居,等待战机,秘密埋伏二十五天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痛歼敌军,并乘胜进击,直指富田,经一天战斗,歼敌一整师。继而迅即转入战略进攻,由富田而东,奋力横扫,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5月,毛泽东路过瑞金附近的大柏地。正是雨后,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与西边斜阳交相辉映。毛泽东不禁回忆起1929年2月和朱德刚下井冈山,来到江西,在这里指挥红军打的一次大胜仗。忆昔抚今,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而那场胜仗,赢得异常艰苦,一般不用枪的毛泽东也提起一支手枪,亲自带着警卫排向敌人冲锋。忆昔抚今,毛泽东在词的结尾写下的是:“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与这首《菩萨蛮·大柏地》一脉相承的,是1934年4月,毛泽东到苏区南部的会昌去调查和指导时写下的词《清平乐·会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风景是好,词句也妙,但其实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正如他在自注中所写:“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情。”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使得毛泽东一而再地借词抒发呢?时间得追溯到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联合李济深等人发动了“福建事变”。毛泽东建议,红军深入到江苏、浙江、安徽去,粉碎敌人进攻,但他的这个统一战线思想,只在会昌得到了一个试验机会,南线红军因此基本没有消耗,反而有扩大。所以,毛泽东写下“指看南粤”,确实是“风景这边独好”,“更加郁郁葱葱”。

《七律·长征》

1935年9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翻越岷山,攻克天险腊子口。通过红军侦察连缴获的几份报纸,聂荣臻看到了徐海东红军和陕北刘志丹红军会合的消息,立即把报纸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高兴地说:“好了!好了!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遂率领陕甘支队昼夜兼程向陕北进发。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毛泽东在干部会上讲话中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时候,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心情豁然开朗。”著名作家阿来直言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泽东用8句、56个字就概括了,“无论对革命史,还是诗歌史而言,它都是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都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但均为一景一地,唯有《七律·长征》多景多地,气势恢宏。“毛泽东以地理书写的方式,把长征经过的地方都涵盖了,它们背后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正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一笑而过的大气。”阿来如是说。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毛泽东亲自率领东征红军到达延长县,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这时,下起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了莽莽苍苍的秦晋高原,黄河上下,一片银白。长征之壮烈仍历历在目,而今红军又要东渡黄河,再次留下前所未有的历史足印。毛泽东心潮澎湃,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45年8月,毛泽东飞赴重庆和谈,其间少不了与过去的诗友来一点诗词唱和。他把《沁园春·雪》带往重庆,抄赠给友人。词作在山城流传,轰动一时。很多人慨叹:毛泽东不仅能带兵打仗,还会舞文弄墨、吟诗赋词。毛泽东的文采令无数人倾倒折服,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一段佳话。

以山记史以山言志《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山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无处不在,他从韶山走出,上了井冈山,在长征中咏诵过岷山、昆仑山、六盘山,到达延安清凉山。以此为新的起点,向更高的峰巅攀登……一座座大山,贯穿起来就是毛泽东上下求索的奋斗人生史,跌宕起伏的中国革命史。

毛泽东笔下的山,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虚的、实的、有名的、无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咏对象,也是灵感源泉。

《西江月·井冈山》写于1928年9月,毛泽东听到留守军民保卫井冈山取得胜利的消息时写下的,他兴奋异常,当即挥毫泼墨,就有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泰然自若。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2月,红军来到娄山关。娄山关,是扼守川黔两省交通要道的门户,高耸在大娄山中段,自古有“万峰插天,中通一线”之称。军阀王家烈在这里摆下了兵力,企图阻止红军向遵义城前进。攻占娄山关,成为生死攸关的一着棋。2月25日,毛泽东给彭德怀在电话中下令:务必于天黑前攻下娄山关。经过激战,红军歼灭敌军两个师另八个团,俘虏3000多人,取得了离开瑞金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登上娄山险关,毛泽东立马勒缰,远望落日余晖,吟诵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10月诗中描写横贯几千里的昆仑山脉,毛泽东的深邃视野在顶峰看到了整个人类地球。1957年1月,毛泽东曾亲自作过解析:“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简单、直接、霸气。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途经甘肃固原县青石咀,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而最初,毛泽东写的其实是一首歌谣鼓舞战士。那首歌谣在红军和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广为流传,直到1949年8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时,歌谣改写为按《清平乐》词牌填的一首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据说,《清平乐·六盘山》发表后,还引出过一段佳话。当时一支解放军小分队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受到人数众多的敌人围困,经过浴血苦战,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战士们下定决心做最后的斗争。他们打开收音机,想听最后一次广播。谁知一打开收音机就听到播音员播送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大家勇气倍增,斗志昂扬,终于突围出去,与大部队会合。

  ……

毛泽东诗词,雄才大略,激扬文字,堪称中国革命的史诗华章。耳熟能详的经典讲述中,战场的硝烟和瞬息万变的国内形势如镜头般放映,令人慷慨心潮澎湃豪迈激发大家念党恩、爱国情。学习会上,大家每人起立吟诵一首毛主席的诗词,以示崇敬之情!

内蒙古分公司党支部书记赵国栋结合当前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以及爱彩人彩票客服党委学党史安排部署,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长久之道在于“心系人民”,成功经验在于“善于总结”,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民思想。学习党史,除了纵向研究学习,还要横向关注国际形势,全方位研究和思考,才能把党的思想融入个人思想,产生积极的催化作用,促动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中做出应有贡献。

内蒙古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恒、部分党员及诗词爱好者参加了学习与讨论。

image.png

 image.png

  内蒙古分公司